宫崎大学成功建立尼帕病毒敏感细胞系

宫崎大学农学部兽医学科研究团队(齐藤晓副教授及前外籍研究员Hui Zhang等)成功建立了可稳定表达尼帕病毒受体Ephrin-B2的猪源PK-15新型细胞株。该细胞株与传统PK-15细胞相比,对尼帕病毒的感染敏感性提高了1000倍以上。此外,研究还发现,相较于长期以来广泛用于病毒分离和感染实验的非洲绿猴Vero细胞,该细胞株的病毒感染效率高出30倍以上,有望推动传染病研究及诊断技术的发展。

本成果于2025年11月17日发表在Wiley出版社发行的国际学术期刊《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上。

【研究要点】

尼帕病毒是一种可由蝙蝠传播给猪,再通过猪传染给人类,可能引发严重脑炎的新发传染病病毒

传统病毒分离主要使用猴源细胞,但由于尼帕病毒并非该物种的自然感染病原体,感染再现性存在局限

研究团队将尼帕病毒受体Ephrin-B2导入猪肾源PK-15细胞,成功建立稳定表达株"PK-15/Ephrin-B2细胞"

该细胞株对尼帕病毒假病毒颗粒的敏感性较亲本PK-15细胞提高1000倍以上

与Vero细胞相比,亦表现出30倍以上的高感染效率,展现出卓越的感染评估性能

还成功构建了干扰素应答关键基因Stat2缺失的细胞株,进一步提升了实用性

未来有望应用于病毒分离、中和抗体测定、疫苗开发等领域

【研究背景与意义】
尼帕病毒作为一种高致死率的人兽共患病原体,在我国被列为二类传染病。阐明其感染机制及开发诊断方法需要建立使用与自然感染动物相近细胞系的实验体系。然而传统分离培养多采用猴源Vero细胞,难以准确反映病毒在自然宿主猪体内的感染动态。

研究团队聚焦于尼帕病毒侵入细胞时利用的受体"Ephrin-B2",通过在猪源PK-15细胞中持续稳定表达该受体,致力于开发能更真实模拟自然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由于尼帕病毒操作需要BSL-4级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本研究采用更易操作的假病毒颗粒进行评估,为普通研究机构安全建立感染实验体系提供了可行路径。

【研究成果详情】
研究证实所建立的PK-15/Ephrin-B2细胞可持续稳定表达Ephrin-B2蛋白。该细胞对尼帕病毒假病毒颗粒的敏感性较亲本PK-15细胞提高1000倍以上,充分证明受体表达对感染效率的显著提升。相比传统尼帕病毒研究的金标准Vero E6细胞,其感染效率高出30倍以上,显示出在感染性评估和中和抗体测定方面的优异工具价值。

此外,团队还成功构建了干扰素应答关键基因Stat2缺失的细胞株,实现在干扰素存在环境下仍能维持高水平尼帕病毒感染敏感性,建立了更具实用性的细胞体系。

【未来展望】
本研究开发的PK-15/Ephrin-B2细胞源自尼帕病毒自然宿主猪,能够构建更精确模拟实际感染状况的实验体系,预计将在病毒分离增殖分析、疫苗效果评估中和试验及诊断试剂开发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通过使用该细胞株,有望建立较传统方法更早、更灵敏的尼帕病毒检测技术,并加速有效疫苗的研发进程。